查看原文
其他

与书有关的一切

行读图书奖组委会 三联生活周刊 2022-08-27
什么是好书?哪些书正在对现在产生影响?哪些书应该对现在产生影响?……
8月20日,首届行读图书奖的终评与揭晓在霞光里9号——《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举办。围绕关于阅读的话题,在正式投票之前,终审评委们进行了四个多小时的漫谈。
谈到思想领域图书时,诗人西川注意到了“短名单”入选作品的中外比例。在他看来,我们生活在一个中文世界里,但接触到更多的思想读物是英文译作,这就是我们的大处境,构成了我们的文化景观。

诗人西川

哲学学者陈嘉映立足自身领域,提出思想史有很多观念史,更是一种私人写作。他谈起自己的阅读主张:“每个人在读同一本书的时候视角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读不同的书也会侧重不同的方面。”

哲学学者陈嘉映

作家李敬泽对《千里江山图》的讨论令人印象深刻。他直言“孙甘露终于写了一本让我看得懂的小说,但依然是在先锋的延长线上。”他认为,这部小说带着一种“塑料和钢铁制品的质感”,有些读者或许会被作者的逻辑压迫,而同为作家,他觉得恰恰是压迫构成了作品的力量,赋予了老题材新的艺术风貌。

作家李敬泽

线上参与讨论的人类学家王铭铭此时正在福建泉州带领学生做田野调查。到底什么是新知?对于这个问题,他在讨论中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提到,在学界,一部分人认为新知专指在经典中寻找新的启发,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新知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延展,发现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可能。“我觉得这两种都应该被视作新知的内容。”

人类学家王铭铭

作为资深艺术记者,《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曾焱特别提到《霍克尼论摄影(增订本)》跨越时间尺度对艺术家的数次访谈,艺术家思想的流变令她感到着迷,她在同一位艺术家不同阶段的阐述中收获了愉悦的阅读体验。“我是一个记者,在访谈中有所获得都迫不及待地想传达出去。这本书中最长的一次访谈间隔长达四年,就有了不一样的意味。”曾焱说。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曾焱(中)

行读图书奖是脱胎于“《三联生活周刊》好书榜”的图书奖项,以“发现现在”为主题。现在并不是天然存在的。在我们看来,对过去的凝视,对未来的眺望,诞生了诗或小说,还有知识、思想。在时间的线索里,这些创造之物,既贯穿又牵连,将过去与未来聚集于当下——现在,有了自己的形状。
组委会邀请了包括知名诗人、作家、译者、学者、书评人在内的读书、爱书之人组成首届评委会。我们希望以年度为单元,去寻找思想、文学、新知领域,以图书为媒介的创造之物。看见它们,发现它们,并由此形成现在。
自2021年12月启动以来,行读图书奖历经两轮评议,评选范围包含来自国内70余家出版社在2021年全年及2022年上半年出版的作品。24位初审评委筛选出每个月的月度书单,9位复审评委继而选出年度TOP 10。最终,在现场终评讨论后,六部作品获得了2022年度行读图书奖。
本次现场终评的主会场在霞光里9号《三联生活周刊》的办公室进行,这场三联和他的朋友们的聚会由周刊的视频号同步直播。终审评委陈嘉映、西川、李敬泽、曾焱,以及主持人、奖项统筹孙若茜围坐在沙发上(终审评委王铭铭因身在异地,以视频连线的形式参与讨论),看起来就像赴约走进一间客厅。面前的圆桌上垒起思想、文学、新知三类别的“年度TOP10”,共30本书,几个人展开观点碰撞的客厅又像是各自思想独立的书房。
图中从左到右分别是西川、陈嘉映、李敬泽、曾焱、孙若茜
终审评委的投票是一人一室独立完成的。北京东方公证处的两位工作人员,公证员张梦艾、公证员助理肖天为投票环节进行现场监票。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入选“短名单”的评委陈嘉映作品《感知·理知·自我认知》,根据回避原则,未参加决选。

北京东方公证处的两位工作人员

投票结束后,现场迎来“行读图书奖之下午茶·关于读书的一切”环节。来自北京现代舞团的舞者曾金、曹奥迪文以编辑部为场域,演出了一场特别设计的环境舞蹈。被粉丝们称作“摇滚博导”的中科院物理学者陈涌海带来了《将进酒》和《阮籍的抒怀-夜中不能寐》两首歌曲。

被称作“摇滚博导”的中科院物理学者陈涌海带来了自己的两首歌曲

北京现代舞团的舞者曾金、曹奥迪文以编辑部为场域,演出了一场别具一格的环境舞蹈

著名艺术家徐冰受邀为本届行读图书奖设计了奖杯。徐冰想设计一个有别于通常奖杯的样式,想让行读图书奖奖杯更有意思。于是他想到了立体书。立体书来源于西方,通常是通过硬纸片制作而成,最早是天文学、医学的教科书,为了能够打破二维的静态效果,将解剖学上的身体组织各关系说清楚而发明出来。于是最终他为行读图书奖设计了一个金属的立体书,既富有未来感又代表书的价值永恒。
图书奖这么多?《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还要办一个?行读图书奖组委会主席、《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回答:“行读图书奖只是一个结果,评选它的过程更重要。我们去发现好书,推广阅读。”

首届行读图书奖·思想

中文原创作品-《钱理群讲鲁迅》

获奖感言:我在这本书中收集了关于鲁迅的七篇文言词,即是我在晚年关于鲁迅研究的一些新的成果,更是我与当代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一场对话。在自然和人为的灾难危机下,全世界所有的人,包括我自己都陷入了极度的困惑和焦虑之中。在这个时候,大家都渴望有一个可以放心说出心里的话的朋友,一起来讨论许多过去很少深思、疫情后续时代被凸显出来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这时候我就想到,在这个历史大变动的大困惑时代,鲁迅是最佳的交谈对象,于是就有了在活字文化的推动下,B站上的《钱理群讲鲁迅》课程。鲁迅不仅是一个历史存在,还是一个正在进行时存在。鲁迅活在当代中国。如果我的工作可以成为更多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阅读鲁迅的桥梁,这将是我们最高目标的事情。

我希望这次阅读鲁迅是一个开始,未来要更进一步地推动民间的读书活动。在我看来,这样的民间读书有两个方面:一是读鲁迅这样的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认真读,用心读,把读想写结合起来。另一种就是鲁迅说的,嗜好的读书,当做休闲的读书,不用心不费力,不必细看,随便翻翻,知道点不知道的人和事多长点见识就行了,这样经常读慢慢读,最后读书成了习惯,甚至成为我们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

——作者 钱理群

获奖感言:《钱理群讲鲁迅》是在2021年,也就是鲁迅诞辰140周年写作的。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我们面临着疫情和全球格局的大变化,很多人在思想上都颇为困惑,而这种困境的解决方法,就是从自己的思想历史当中去寻找精神资源。钱老师在晚年时期重新回归到鲁迅研究,并且是用演讲的方式向当代青年大众讲述鲁迅,于是有了这本书。得到这次行读图书奖非常高兴,我们也希望这本书能够让钱老师来带领大家重新阅读鲁迅、理解鲁迅,从鲁迅的思想当中获得启发和力量。

——活字文化总编辑 李学军



首届行读图书奖·思想

外文翻译作品-《现代性及其不满》

获奖感言:这本书能获奖我很高兴,算是工作之外的无心插柳。当初翻译这本书是机缘巧合。我是在本科阶段知道本书作者的,耶鲁大学的政治学公开课有一个作业,要求选一本书做翻译。2017年这本书刚出版,我就选它做翻译,作为课程作业。毕业后我刷豆瓣,看到编辑说在找这本书的译者,我就联系上了,接下了翻译工作。

我跟作者实际上间接认识,我有个同学是他的博士生。虽然2018年我就结束了翻译工作,但中文版出版是在2021年11月,我把书寄给作者,他收到还蛮开心的。

我在金融机构工作,总在思考生活除了钱还有什么意义。我有在基金公司上班的同学看到我是一本书的翻译,对方很意外,我觉得这是挺奇妙的体验。

——译者 朱陈拓



首届行读图书奖·文学

中文原创作品-《必有人重写爱情:北岛作品》



首届行读图书奖·文学
外文翻译作品-《技术大全》
获奖感言:我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波兰语专业的老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专业,现在我正在作者莱姆的第二故乡克拉科夫参与连线,巧合的是,莱姆的书也写于克拉科夫。这本书有三位译者,我翻译的几章是从波兰语翻译过来的,此前我也曾翻译过莱姆的著作。我在做翻译的过程中心情起伏跌宕,觉得自己跟天才之间的距离是以光年计算的。我本身不是科幻爱好者,翻译这本书之前对未来学并没有太深的了解。我认为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能跟译者进行非常直接的沟通,虽然我还没达到能对话的境界,聆听也是一种特殊的感受。其实莱姆是个非常幽默的作家,他提到,如果要展开谈论技术和艺术的关系,恐怕要单写一本书,叫《艺术大全》了。《技术大全》里,莱姆写艺术和技术关系的最后,他写到艺术由源头开始的发展过程,我们能看到技术给予艺术支持,但更多时候,技术给予艺术的是打击。我们今天评奖的主题是“发现现在”,这本书其实是某种回应。莱姆认为,无论文学还是广义上的艺术,最后一定是可以凯旋的,像凤凰涅槃重生,以新的形式和内容重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艺术不会离我们而去,因为如果只剩下科学,技术全面胜利的世界还有什么意义?——译者之一 毛蕊

首届行读图书奖·新知

中文原创作品-《从灵光殿到武梁祠》

获奖感言:我从小到大没怎么获过奖,这个奖应该是我第一次得奖,而且来自我很尊重的《三联生活周刊》,我尊重的评委和专家朋友们。同时,我看到榜单上还有钱理群的书,他是我的大学老师。我还得到了一个徐冰的作品,这真是意外之喜。 

2013年,我在浙大工作了5年,按照当时的规矩叫非升即走:要不就升副教授,要么就走人。但我当时的发表只有4篇论文,按照正常的规矩肯定是要被赶走的。这时,浙大又需要我留下把博物馆造完,这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一情况,在杨卫校长的主持下,浙大开辟了一个特殊的通道:仅仅根据我这4篇发表论文的品质,以及未来的潜力,来判断是否要授予我教授的头衔。所以,在2013年,我破格被提升为教授。但是我自己内心知道,教授这个头衔是我预支的,所以这10多年以来,我是一直想要“还债”的。

到了2021年,陆陆续续写了10多年后,这本书终于出版了。海内外同领域的专家虽然有不同的批评意见,但大家都同意:这是一本重要的书,提出了新的问题,开辟了新的视野,扩展了新的方法。

对我本人而言,我获得的与其说是收获的喜悦,不如说是还债的轻松。今天“三联”授予我这个奖,真是又极大增加了我“还债”的资本。

感谢各位评委,感谢已经退休的杨卫校长,感谢浙江大学。因为他们的信任,我才能用10多年的时间去想一个问题,写一本书,这在当今的学术制度之下是一种很难得的奢侈。这种债当然是一辈子还不完的,因此我正在努力写我的另外两本书。

——作者  缪哲



首届行读图书奖·新知
外文翻译作品-《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
获奖感言:2018年冬天,我在豆瓣收到一个豆友的邮件,也是现在的编辑朱艺星,问我愿不愿意翻译一本书。当时我们并不很认识,我感到了难得的信任,编辑愿意把一本书拿给一个不知底细的网友翻译。拿到书,我很惭愧,没听过译者的名字,但保罗·奥斯特我是知道的,他在英译本序言里讲了一个特别感人的故事,我于是对这本书充满好奇。这本书的书名看起来特别拒人以千里之外,可能读起来跟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没有特别大的关联。能获得很多读者的喜爱,很荣幸也很开心。——译者 陆归野
END

今年9月,《三联生活周刊》将推出行读图书奖专刊,对评委、获奖作者及译者的采访将于专刊跟大家见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